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的昆虫和病原微生物防治农业、林业病虫害,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菌治病害的效果,例如,赤眼蜂、金小蜂、瓢虫、草蛉虫等昆虫可被用来防治各种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以及林业的虫害;杀螟杆菌、苏云杆菌等微生物则可用于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包虫等;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内疗素等抗菌素,可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谷子黑穗病、苹果腐烂病等。在南方水稻产区,除虫还可使用放养小鸭的办法。遇到稻飞虱大量繁殖的时期,把成群的小鸭放到田间捕虫,除虫率高达80%。农民们用这种方法,在除虫的同时又喂养了鸭子,可谓一举两得。
物理防治是以物理方法来达到防治农林病虫害目的的一种技术。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利用高温处理土壤或种子、利用辐射技术、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等。近年来还发展了超声波和微波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可杀死植物体内的病菌和虫卵,而不伤害植物。如现在推广的“黑光灯诱虫”的办法,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将其集中起来进行捕杀。此法对菜青虫、棉铃虫以及金龟子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是近代农林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具有简单、轻便、高效等优点。在目前来说,对于大面积的病虫害暴发,采用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手段。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一是容易引起人畜中毒;二是可能产生药害;三是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农业防治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达到防治农林病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既可达到除虫防病的目的,又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选用抗虫品种,调整作物布局,进行深耕细作和轮作,进行中耕除草等,都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生态防治是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达到防治农林病虫害的目的。采用生态防治的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例如在稻田里养鱼、养鸭等,利用鱼和鸭来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虫卵;在果园里养鸡,利用鸡来啄食害虫;在森林里种植先锋树种,可吸引更多的小鸟栖息;在草原上种植牧草时留一些空地不种牧草,以吸引更多的益鸟筑巢繁殖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综合防治是把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一种防治技术。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所以采用综合防治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生物防治中,有些微生物虽然能消灭害虫和病原菌,但其繁殖速度很慢,而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微生物虽然能消灭病原菌,但其繁殖速度很快,如果用得不当就会使病原菌更加猖獗;有些微生物虽然能消灭害虫,但其本身又是益虫的天敌。因此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在具体使用综合防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2.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4.要注意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
5.要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套使用。
绿色防治技术是指采用无公害的农药或者生物农药来代替化学农药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由于化学农药存在着种种缺点如易产生药害、易造成人畜中毒、易污染环境等,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绿色防治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安全性高;
2.无公害;
3.持久性强;
4.成本低;
5.效果好。例如利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就属于绿色防治技术范畴。生物农药具有无公害、安全性高等特点且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